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为及早控制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21年共报告暴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1 725起,报告疫情起数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疫情高峰,北方省份疫情高峰为每年10-12月和次年3-6月。疫情报告地区从东南沿海省份逐步向中部、东北和西部省份扩散。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 539起,89.22%),其次为企事业单位(67起,3.88%)和社区家庭(55起,3.19%)。人与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1 262起(73.16%),GⅡ基因型为引起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型别(899起,81.58%)。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MQ1,Q3)为3(2,6)d,疫情规模MQ1,Q3)为38(28,62)例。近年来,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疫情规模随年份呈下降趋势,二者在不同发生场所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场所、传播途径、报告及时性和居住地类型是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07-2021年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疫情波及地区范围不断扩大,但疫情发生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提高监测灵敏度和及早报告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探索高发县(市、区)可能的原因,为制定全国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数据的季节性特征、人群特征和地区分布。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4 366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10万,其中确诊病例占68.23%(2 979/4 366)。阿米巴痢疾的流行季节为5-10月,2015和2017年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和6月,2016和2018年为双高峰,为6月和10月。发病集中在<5岁儿童(占42.28%,1 846/4 366),在<10岁儿童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0~1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28/10万);广西、河南、广东、黑龙江和江西(省、自治区)的累计报告发病数居全国前5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4.50%(2 816/4 366);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累计病例数占所在省份病例总数的比例超过50.00%。结论 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5岁儿童高发,局部地区(市、县)病例数高发,提示可对重点地区阿米巴痢疾诊断和报告情况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推动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我国伤寒/副伤寒的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下载2004-202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全国共报告伤寒病例202 991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3.60%)。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2.54/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38/10万;2011年起,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1.13/10万~2.78/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3.48%和6.46%上升至2020年的15.59%和19.34%。伤寒热点区域持续存在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逐步扩大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2004-2020年共报告副伤寒病例86 226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9.80%)。副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12/10万。2007年起,副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0.57/10万~1.19/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1.48%和4.52%上升至2020年的30.92%和22.28%。副伤寒热点区域由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向东扩散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持续呈低流行水平,近年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向东部地区扩散,西南地区是防控的重点;<3岁婴幼儿和≥60岁老年人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杨栋  陈秋兰  王哲  陈宁  朱曼桐 《疾病监测》2021,36(6):561-565
  目的  了解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东盟国家输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调整针对东盟国家入境人员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基础信息。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输入我国病例数据,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获取全球各国报告的COVID-19病例数据。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东盟输入我国COVID-19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分型、三间分布及诊断及时性。  结果  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东盟国家输入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COVID-19病例1 585例,占全球输入我国病例的18.51%。 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95∶1,年龄为(35.21±11.09)岁;职业分布以工人(21.26%)、家政家务(13.56%)、商业服务(12.93%)为主。 输入病例以无症状感染为主(921例,58.11%),其次为普通型(407例,25.68%)和轻型(256例,16.15%)。 输入病例发病高峰为2020年8 — 10月(940例,59.46%)。 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菲律宾(775例,48.90%)、印度尼西亚(301例,18.99%)和新加坡(279例,17.60%),入境后目的地分布在24个省份,主要为广东省(420例,26.50%)、福建省(255例,16.09%)和上海市(137例,8.64%)。 83.85%的输入病例能在发病后3 d内得到诊断。  结论  东盟国家输入COVID-19病例以男性青壮年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鉴于东盟国家近期仍对我国构成较大的输入风险,各入境点仍应严格落实我国现有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周升  李琳  陈秋兰  秦颖  李中杰 《疾病监测》2021,36(6):528-533
  目的  了解东盟国家输入中国的疟疾病例变化特征,为我国消除疟疾后开展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0 — 2019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东盟国家输入中国的疟疾病例进行分析。 采用线性趋势性分析病例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ArcGIS 10.7软件分析不同来源输入性疟疾的空间分布。  结果  2010 — 2019年自东盟国家输入中国的中国籍疟疾病例共5 041例,其在每年全国输入病例中的占比持续下降(χ2=1 627.63,P<0.05)。 居前3位的输入来源国家分别是缅甸(4 227例)、印度尼西亚(354例)、柬埔寨(245例)。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的比例持续上升,恶性疟的比例不断下降。 全国28个省份报告有自东盟国家输入的中国籍疟疾病例。 89.00%的全国病例分布于云南(3 492例,69.27%)、湖南(358例,7.08%)、四川(287例,5.69%)、广西壮族自治区(158例,3.11%)和广东(93例,1.81%)5省份。 境外输入的东盟国家外籍病例545例,以缅甸籍病例为主(513例)。 全国10个省份报告有自东盟国家输入外籍疟疾病例,其中云南省报告528例,占96.88%。 10年间,每月均有来自东盟国家的输入疟疾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 — 8月。 中国籍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外籍病例以<34岁人群为主(76.33%)。  结论  来自东盟国家的输入疟疾病例持续下降,但较多间日疟输入病例对我国存在传疟媒介分布地区导致继发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云南省等局部地区的风险很高,防止输入病例继发传播的任务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监测研究现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监测资料分析相结合,对200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的文献及其历年监测资料做简要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近10年来的监测研究,浙江省已通过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存在莱姆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巴尔通体等10多种蜱媒传染病,且蜱种群和蜱媒传染病分布较广,涉及到浙江省杭州、金华、丽水、台州、湖州、温州、衢州和绍兴8个市的23个县(市、区).结论 浙江省蜱及蜱媒传染病多样性高、分布广,监测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因缺乏整体规划,监测不够系统、全面,信息不能有效整合用于风险评估和预警,有必要建立蜱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平台.  相似文献   
7.
《Vaccine》2015,33(44):6011-6016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liquid formulations of recombinant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rHA)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early loss of potency for rHA. The potency of rHA derived from several influenza strains was determined using single radial immunodiffusion (SRID),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rHA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SDS–PAGE 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rHA formed disulfide cross-linked multimers, and potency decreased during extended storage. To reduce disulfide-mediated cross-linking and early potency loss, rHA was formulated with sodium thioglycolate (STG) and citrate. Addition of 80 mM STG and 55 mM sodium citrate inhibited disulfide-mediated cross-linking without affecting protein function for each rHA tested. The shelf life of the rHA formulation with STG–citrate, based on potency as determined by SRID, was extended as much as 20-fold, compared to a control formulation without STG–citrate. STG–citrate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H1 A/California/7/2009 rHA in mice.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特征,为法定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监测数据,对其发病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最高发病率248.24/10万降至2016年158.57/10万。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最高死亡率0.12/10万降至2016年0.07/10万。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肺结核(16.24/10万)、猩红热(9.39/10万)、乙型肝炎(乙肝)(7.69/10万)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痢疾)(7.15/10万)。年均死亡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狂犬病(0.044 8/10万)、艾滋病(0.027 7/10万)、肺结核(0.008 0/10万)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0.005 9/10万)。同期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75.81/10万)、手足口病(28.55/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2.41/10万)和流行性感冒(15.67/10万)。报告死亡的病种有手足口病(11例)、流行性感冒(9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和风疹(1例)。大学生、高中生以艾滋病、乙肝、肺结核发病率较高,而小学生、初中生则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结论 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学生人群面临传染病防控新的挑战,艾滋病成为大学生人群的流行传染病,肺结核在大学生、高中生人群的流行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5—2018年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下同)5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05—2018年中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数据,提取、建立5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数据库,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8年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820588例,男性为50094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3.7/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8.4/10万波动上升至2018年的178.1/10万;报告省份由17个增加到30个;发病高峰季节为11月至次年2月;<5月龄的儿童占13.1%(107845例),6月龄至2岁占70.3%(576874例),报告发病数高峰为11~13月龄儿童(16394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535.2/10万)、广东(334.3/10万)和北京(317.3/10万);除西藏地区无报告外,报告发病率最低3个省份分别为山西(0.9/10万)、黑龙江(1.6/10万)和辽宁(2.5/10万);南方地区报告发病数(745526例)是北方(74935例)的9.9倍。检出轮状病毒与其他腹泻病原两种及以上同时感染的病例占1.8%(15030例),其中90.1%(13544例)是轮状病毒与腺病毒同时感染。结论我国5岁以下儿童自6月龄起轮状病毒感染率迅速上升,84.4%的报告病例为<2岁婴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